在一起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之前零碎看过一些龙应台的小散文,很喜欢。单看作者名字,不同寻常,猜不出性别,但看文章内容,知道她是一位母亲。同为母亲,也有着相同的困惑,怎样与大男孩沟通?每次打电话,那头总是“嗯嗯、知道、好……”那种远,不是距离的远,而是心的远。刚好看到这本书(这本书是母子俩用写信的方式交流,从安德烈18岁写到21岁),就果断买下,想看看这一对母子是如何沟通的,买这本书“母亲”的原因更多一些。
翻开书,细品其中的母与子:
十八岁的孩子踢足球、上酒巴、考驾照、考大学……问妈妈:“你十八岁的时候知道什么?”
妈妈茫然,只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高速公路、下水道、游泳池、生态破坏、消费等等,在乡村长大的母亲对这些一无所知……
孩子质疑妈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成长,你到底有没有青少年期?”我想他指的是“叛逆”。
孩子说了些关于“性、药、摇滚乐”,妈妈担心孩子误入歧途、急急地追问:“你说的这些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
孩子回信说:“当然是隐喻!生活里还有最凡俗的快乐:指任何让你全心投入、尽情燃烧的东西……”它们不是十恶不赦!
还有彼此的“专访”,妈妈访孩子的略过,看一看孩子访妈妈的:
比如反问四:“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顿的,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
“对不起,你每一次抽烟,我都这么想。”
反问七:“如果你能搭时间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
“我想去过去,想知道,在没有科技没有灯光的土地上,人,怎么做爱,怎么生产,怎么辩论,怎么思索,怎么超越自我,怎么创造文明?”
“我也想到未来,到二0三0年,我想偷看一下,看你们是否幸福。”
……
我们有没有和孩子这样“对话” !
看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的这句话:“写信不是目的,出书也不是目的,因为这件事,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那种“连结”的“份”是让我动容的!
细细回想,我和孩子之间曾经有哪些连结?
小学的时候,我带着他打羽毛球,那时他个子比我矮,我家屋旁过道刚好是一个斜坡,我在下方,他在上方,直到后来他个子超过我,我要站在上方;五年级时陪着他学习吹笛子,小学毕业后给他报了吉它班,学了两年的吉它,然后高中和大学阶段,吉它就成了他最炫酷的才艺,时不时地登上舞台;高二的时候给他买了一个mp3,他说上下学的路上想放松一下,后来不小心在公交车上被偷了,他难过了好久,我想他是因为弄丢了“妈妈送的东西”而难过,而不单纯是mp3。所有的这些,不经意地给他种下了音乐的种子,在婚礼现场,作为新郎的他为新娘唱了两首深情款款的歌:《I love you》和《有你快乐》 !
孩子参加工作以后,送给我一部三星手机,不论其它手机怎样更新升级,这部手机还一直留着在使用。这部手机因为有孩子的心意而弥足珍贵!
还有一件奇妙的事情:我喜欢跳舞,从没有引导他去跳舞,他喜欢唱歌,也从未开导我要去学唱歌,但在婚礼现场,他们却跳了一曲并不熟练的华尔兹,我现在也迷恋上了音乐,我在想这是潜移默化?或者说是一种相互的渗透?
羽毛球、笛子、吉它、mp3、三星手机……当孩子长大成人、不再需要你的呵护之后,它们成了我心中永远的萦绕。
我们共同参与的一件事情,我支持并培养他的一项爱好,还有饱含心意成分的一个物件,在旧时光里被永远珍藏。让我们重新去构建新的连结,这是我读到这本书后迫不及待想要去做的事情!这些连结会让我们彼此亲近,这些连结终将成为我们幸福的回忆!
龙应台与儿子相互沟通的36封信,每个人都可以读,让母亲成为更智慧更温柔的妈妈,走进孩子的心;另一方面,也让孩子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让我们用“连结”去跨越横亘在我们之间二十多年的山河!
两个相距一百步的人,各自向对方走五十步,拥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