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学思践悟破冰旅 行而不辍启新篇
6月底至7月初,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区对外合作交流办组织全区50名法治建设骨干赴沪“取真经”,学习上海法治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以学增智、以学提能、以学促干,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平安夷陵建设贡献力量。
出发前我就告诉自己,尽量借助这个难得的集中学习的机会,在国际化的上海,在一流的上海交通大学,带着基层治理问题和框架加入到学习过程中,超越固有的偏见和狭隘,触摸到真正的知识。
十天学习之旅,我们从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思维、法治政府、社会组织、治理革命、一网统管、治理体系等各个角度,系统地课堂学习;在社区、街道、区级三个层面一线治理中看别人踩过的坑及走对的路从而找差距;深入一大会址、四行仓库、上海历史博物馆淬炼品质。
十天的学习已画上句号,学无止境,更重要的是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将学到的真经融入夷陵双千百强实践中,做到以学增智、以学促干。我的收获和启发有“三个三”。
一、三堂大课的思维之变
(一) 一堂治理思维的转变之课
作为一名一直耕耘在区级、乡镇和社区(村)的公共事业服务者,此次启发之深,启迪之大,要数《用治理革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发展》一课及银一社区的学习。我们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治理必须也要发生革命性变化,以增加治理的韧性和进步性。区域活力、区域秩序、区域品质的治理创新目标就是我们的“看明白”。实践中,为了提升区域活力,我们“干坚决”是降低门槛、拆除围墙、打掉天花板,区域聚起来、流起来、活起来。为了提升区域秩序,我们“干坚决”是跨边界的党建融合、多主体参与、数字化方式,为了提升区域品质,我们“干坚决”是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生活尊严品质和城市品牌品质。理念一新天地宽,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治理理念的转变。
(二)一堂治理主体的转变之课
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课中,我领悟到,社会网络中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节点,这些节点就是各种各样的组织,它们掌握着或大或小的规则制定权,而政府只是这众多节点中的一个。因此由管理到治理,是社会网络中多主体的参与过程,这些主体既有社会组织,也有社会中的自然人。前提便是,有双方共同认可的与文化背景无关的公约性、共享性价值。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党组织引领、专业性的规范、多主体协作、全过程的监管。无论是上海社会组织的引导支持、内部治理,还是社区的田园模式、九心俱乐部(癌症居民的开心、残疾居民的舒心、少数民族的同心、空巢老人的悦心、新上海媳妇的美心、少年儿童的稚心、双报到党员的初心、退役军人的兵心、志愿者的热心),均是如此。
(三)一堂治理方式的转变之课
在区、街道、社区里调研,我体会到,自治是一种横向的社会组织方式,是把平等的人组织起来商量着怎么办事,形成“强社会”的社会状态。但是,如果我们不给社会、自治组织、个人成长的空间,民众就没有自我管理的机会,锻炼不出自我管理的能力,时间长了,连自我管理的意愿都没有了,大事小事指望国家,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弱社会形态。在实践中我们可喜地看到,银一社区“有事好商量”议事会九大议事原则及细则:公共事务原则、议题公示原则、干系人健全原则、发言有规矩原则、尊重理性原则、方案优先原则、中立均衡原则、少数服从多数+过半数原则,公示+执行+回馈原则。或许这就是我们获得自我管理意愿、习得自我管理能力的成果展现。我想,我们的治理方式就是沿着求同存异的路径,由小到大、由浅到深,把合作治理的模式奠基起来,形成增强循环。
二、三种思维的思考模型
(一)系统思维是治理之器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关于权力与利益分配的顶层设计。我们为什么要由管到治,这是由我们这个党的政权性质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作为“法无职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政法人,我们必须用系统的思维来参与治理。首先是统筹管理,管理就是以人民的需求为核心,统筹管出道理、管好资源、管顺人心,把公共资源、公共事业作用发挥极致。其次就是凝聚人心。此次学习陈高宏老师的三句话非常具有启发性:有参与度才有满意度,有付出感才有获得感,有自主性才有自觉性,由此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三是全过程治理。政府必须算好大账和总账,因为实践中,不算总账,就吃大亏。
(二)法治思维是治理之道
基于我之前在区级层面推动法治政府工作实践以及现在政法系统的岗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方式的养成一课给我较大启发。我理解法治思维有六个模型。一是凡事讲规则,而不是先来关心善恶,因为法律的终极目的是秩序,规则是维护秩序的核心。二是凡事讲权利,把道德的争论转化为法律权利之间的冲突和平衡问题,在冲突中找到平衡,把不可评判的道德问题转化为可以衡量的法律问题。三是凡事讲程序,正义不仅应该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程序来实现。程序正义包括选择中立裁决者,强制强势方,帮助弱势方等。四是凡事讲终局,我们追求公正的判决,而不是完美的判决。必须假定终审判决就是正确的,这样法律才能运转下去,社会才能有稳定预期,为此宁愿牺牲判决的精确性。五是凡事讲预期。法律思维关心的是气候,而不是天气。法治的保障作用就是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六是凡是讲权威。任何争议都要有唯一的决策者。在同一个事情上,哪怕是一个坏的决策,也比有两个好的决策更好。在无法达到唯一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追求唯一的确定的结果。
法律作为一种受约束的实用主义,是对世界认知的基本共识和思维模型,掌握了这种法律思维,可以更会权衡,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把决策的困境转化成有利于自己的行动策略。可以更果断建立起强烈的行动意识,提高自己的时间回报率。法律是一项长期主义的事业,追求的是更大范围、更长时间中的制度价值。而法律思维的价值,就是帮我们在看待事情时能够站得更高和想得更远。从这个维度来看,每一个政法人都要有法治思维。
(三)数据思维是治理之术
在学习《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的新模式》中,我想起一个很扎心的问题:在这个数字时代,你是要当算法,还是要当数据?有数据思维,一切都是资源;没有数据思维,到处都是陷阱,消费如此,治理更如此。如何做政府的算法,我的理解就是在治理中,有良好的感知、收集、理解、操控数据的能力,把相关方召集,发现问题、挖掘资源、开展协作和推动闭环。同时,数字技术产品,其机制中应该包含治理价值观和规则,是对先进的治理理念在汇集、集成、联动、共享方面的赋能和提升。
三、三个价值的深刻启发
(一)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学习的价值。我们党其始也简,将毕也巨,靠的是强大的学习能力。无论是一个政党,还是一个民族,一个产业,一个人,其持久的竞争力就是学习能力,在赶考的法治路上,要做一个逆水行舟的学习者。
(二)从理论的维度来看知行的价值。不管理论如何科学系统,靠的是知行能力,如网络治理的路径是:细分管理单元、前移管理重心、重点管理项目化、精细管理标准化、管理工作精致化、管理考核指标化,如此才能闭环落地。我想,一切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心智的真正扩大,是同时把许多事物视为一个整体的能力,分别把他们归在真正的位置,理解他们各自价值的能力以及确定他们相互依赖性的能力。今后的工作中,要做的就是知行合一,做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有创造力的执行者。
(三)从实践的维度来看文化的价值。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发现,踩过的坑往往是所谓的现代性与文化的不合作,我们也发现,治理与文化合作,才能四两拨千斤。上海的成功经验基本都是贯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案例。割断血脉、凭空虚造是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要跟文化达成一致才能砺行致远。
知行合一致良知,德法兼修事上练。我的感悟浅陋,只为日后回首,所思所悟所行经得起实践和人民的检验。我将以此次学习为节点,自勉拒绝躺平消解人生的多种可能,在努力奔跑中遇见一百种可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