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如天丨家和万事兴
当十字绣风靡全国的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在电视、沙发后挂上了亲手绣制的“家和万事兴”。家和人兴,是中国人骨子里最朴素的愿望,是感受幸福最基本的方式。
基层人民法庭犹如中国法治力量的“毛细血管”,家事审判不应局限于“一判了之”,更应紧密围绕“三个服务”大局,探索解决家庭情感修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深层次问题,更好发挥司法参与基层治理的功能。
“爸爸,今天我过生日”
身在湖北的李某某生日当天给远在广东的父亲李某发去了微信:“爸爸,今天我过生日。”可李某却一整天没有回复,以致于李某某在当晚再次发出微信:“我生病你也不管我,算了,反正你也不在乎我。”这是一名16岁青春期少女的伤痛。庭审中,李某因外地务工委托父亲李某甲到场,双方刚一辩论,就显得话不投机,李某甲多次对原告方进行指责、翻旧账,双方遂开始争吵。庭审后,承办法官与李某甲再次通话,李某甲表示:“孩子是我们李家人,我们肯定会管,孩子上大学了,我们肯定也会管,现在社会都是这样的。”同时,承办法官与村组织进行沟通,详细了解原被告情感及生活情况,做足准备后,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调解中,之前在电话里的调解意向被推翻,双方再次剑拔弩张。承办法官说:“一纸判决书尚可解决眼前的纠纷,但不能解决这个家庭的根本矛盾,你们之间肯定有疙瘩,但当务之急是让孩子有钱可以读书,有钱可以吃饭、看病。”此言一出,双方安静了下来。承办法官接着说:“孩子已经长大了,谁对她好,她自己心里清楚,你们张口闭口全是亲情,就更应该给下一辈做好表率。”最终,双方达成调解方案“过往的账单一概不究,成年后高中及大学费用双方一人一半”。
“我养了非婚生子,怎么办?”
一起离婚纠纷已经第三次进入法院,这是一对重组的夫妻,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男方将婚后所育的两个孩子带到了法庭。承办法官见状,先拿出小饼干将孩子哄出调解室,交给保安帮忙照看后,开展调解工作。在沟通中,男方说:“我们已经分居很久,彼此没有联系,母亲角色的缺位让我既当妈又让爸,生活艰辛。并且我和女方结婚之前,女方还有一个孩子,我给了女方3万多的抚养费让她去养,离婚得把账算清楚。”女方承认自己没有尽到抚养责任,但因男方的其他指责导致情绪激动,双方发生激烈言语冲突。局面稍缓后,女方表示离婚后愿意作出一定补偿。承办法官认为如果继续将“补偿费”算清楚,双方无疑会再翻老本,啃旧账,将已经结痂的伤疤再次掀开,便提出将“补偿费”换个说法,改为“2021年至2023年婚生子的抚养费”,并且从“希望双方都能积极为共同生育的子女今后健康成长努力”进行劝导。经过一番调解,双方最终就解除婚姻关系、子女抚养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为什么轮到她养的时候,我要给钱?"
2023年1月,辖区内一老人感染新冠病毒引起并发症进入医院治疗,危在旦夕,同时,五子女因赡养费问题产生矛盾。开庭当日五子女互相指责对方没有尽到赡养义务,并指出:“我们以前是轮流赡养老人,我养的时候没人给钱,为什么轮到五妹养的时候,我要给钱?”而与此同时,承办法官收到消息,老人已经去世。承办法官当即指出,老人已经不在了,当前核心问题是处理老人的后事,大家应当求同存异。为此,承办法官就前期的护理费、后期的安葬费分别拿出了方案供几兄妹参考,经过几个小时的释法明理,几兄妹终于相互理解彼此,约定适当补偿五妹的护理费,并由三个直系子女各自承担1/4的安葬费,女婿与儿媳各自承担1/8的安葬费,矛盾终得以化解。
古人云,清官难断家务事,今人云,清官巧解心中结。家事纠纷具有人身性、社会性特点,处理起来不仅要明辨是非,更重要的是恢复感情、消除对立、调判促和,使庭审过程由对抗转变为修复;不仅要关注事实和法律层面,还要透视当事人的精神和情感;不仅要解开“法结”,还要打通“心结”,让家事审判从单纯的案件审判向情感修复、亲情弥合转变,使单一的审判功能向教育引导转变。我们相信,只要肯下功夫,付出耐心、爱心、真心、诚心,总有一缕阳光可以照进,总有一座冰山可以消融。
人不散,家就在,小家和,大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