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警随笔|深耕为民情怀 美好共同缔造
——记在马卧泥的所见与所思
偏安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山区一隅的马卧泥村,距镇中有近一小时的车程,其中19公里是绵延的盘山路,曾是省级贫困村,也是民情教育活动的开展地。
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活动中,我与其他三位党校同学住在村六组的鲍师傅和杨阿姨家中,二人并非本村村民,乃襄阳南漳人,只因鲍师傅长期患病而借住于此调养生息。二人淳朴热情,不仅很快打散了我们初到的尴尬与忐忑,也让我们倍感温暖。“四同”的这几天,我们常与村民共同冒雨在田间地头劳作,幽静的山湾里,不仅有淅沥细雨送来的阵阵清凉,也有古老村落的款款动人与可歌可泣。
山清水秀是迎面的诗和远方。我们居住的房屋外,一左一右伫立着两棵千年银杏,房前院坝下有一片猕猴桃林,林子的后面是潺潺的彭家河,远处则是连片的苍苍山林,房前屋后生机盎然。
细雨散后,被风摇晃着的银杏与越过叠石的溪河一道,此起彼伏又遥相呼应,仿佛在低声吟诵流传千年的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我们眼前景象的真实写照,大抵也是喧嚣里的人们苦苦追寻的诗与远方。唯独明月被厚厚的乌云遮蔽,漫漫黑夜里少了一点光亮。
层峦叠嶂是发展的四面楚歌。尽管马卧泥已藏在深山之中,却也免不了大自然地频繁叨扰。强风吹折成长的庄稼,干旱吞没丰收的期盼,野猪成群地释放贪婪,甚至连发源于雾渡河的猕猴桃也病害缠身,无法形成规模。
连通村落与城镇的乡村路弯绕狭窄,像马卧泥渴望迈向现代化的奋斗历程,波折坎坷。只有那两棵千年银杏,永远屹立不倒,默默地注视着大山里的沧海桑田。
不懈斗争是传承的精神图腾。纵使艰难险阻,也从未真正吓退勇敢的村民。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靠着淳朴的愚公精神和无畏的斗争勇气,对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为丰富农耕品种,他们种土豆、玉米、天麻、茶叶、猕猴桃;为寻求产业发展,他们引入制茶企业,尝试农旅融合新支撑。希望与乐观为他们注入了不懈斗争的精神力量,引领他们摘去多年的“贫困帽”。让我想起,临行前走访的一户脱贫家庭,两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孤独地居住在破旧的土房里,当我问老爷爷有什么急难愁盼时,老爷爷笑着说,现在的政策真好,生活比以前好过多了!一代又一代勇敢又乐观的马卧泥村民,从未停止发展的探索,从未消退挑战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未失去对当下的珍惜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量力而行是踏实的未来可期。马卧泥村在尽力而为中始终充满发展动力,而“量力而行”或许也可以成为发展捷径。首先,量力而行就是因地制宜。传统农耕是马卧泥的发展短板,也是其独特的原生态优势,或许可以农田、山林为舞台,将传统劳动包装成有时代印记的耕作画卷,以避暑旅游和银杏观景为抓手,发展观赏农业,以此丰富农旅融合,让游客在观景之余,触景生情,带动消费。其次,量力而行就是因势利导。把握雾渡河镇在西北山区组团战略中的中心政策优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公路养护和道路升级,不让游客因交通堵塞望而却步,村民出行更为便捷,共享发展成果。最后,量力而行就是夯基固本。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无可替代,是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组织保障,在党建引领下积极发动村民“共同缔造”,要始终激发村民们的发展活力,坚定保护他们的发展希望,继续带领他们昂首阔步走向生活更加富裕的新未来。
与民情怀三言两语道不尽,建言献策或许也赶不上行进的探索步伐,但短暂的生命重叠,让我们从此与马卧泥村的芬芳泥土和淳朴乡亲有着魂牵梦绕的情愫。他们的抗争与乐观,如同房前傲然千年的银杏树,深深扎根在我们心里,为年轻的我们传承精神力量,默默更加坚定了司法为民的决心!
当马卧泥再一次“满地翻黄银杏叶”,在共同缔造理念落地见效时,它也必将在乡村振兴路上“忽惊天地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