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种“兼职”可能让你身陷囹圄
近年来,网络兼职成为许多人增加收入的渠道,但其中暗藏的违法犯罪风险不容忽视。近日,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因兼职引发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张某某等4人因倒卖公民个人信息被法院依法判刑,这一案例为所有人敲响警钟:兼职需谨慎,违法必严惩,莫因“小利”触碰法律红线!
案件回顾:家庭主妇兼职“赚差价”,铤而走险触法网
张某某、李某某均为家庭主妇,为补贴家用,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在广西南宁、湖南常德家中,通过腾讯QQ等聊天软件与“下家”刘某、王某等人联络。她们利用QQ群发布任务广告,非法倒卖绑定公民个人信息的世纪佳缘、陌陌、全民K歌、探探等社交账号,从中赚取差价。
看似简单的“转发广告”“转卖账号”行为,实则是将他人姓名、手机号、社交关系等敏感信息作为商品贩卖。这些信息一旦流入黑灰产业链,可能被用于诈骗、虚假注册、网络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威胁公民财产安全与社会秩序。短短一年多,四人倒卖个人信息5000余条,违法所得21万余元。
法律重拳:侵犯公民信息,四人获刑敲警钟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2023年9月,张某某、李某某、刘某先后被民警抓获。
经法院审理查明,张某某等人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某四人主动退缴全部非法获利,缴纳罚金16.8万元。法院结合四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依法对张某某、李某某4人判处刑罚,并处罚金。
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严格保护,任何非法获取、倒卖信息的行为,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将面临法律严惩。张某某等4人不仅没有因为这份轻松的“兼职”获得收益,反而因为踩了法律红线,要面临自由刑和高额罚金的惩罚。
以案为鉴:远离违法兼职,筑牢安全防线
张某某等人的案例暴露出部分群众对“违法兼职”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小打小闹不严重”?
倒卖信息数量、违法所得金额均影响量刑,即使单条信息获利仅几元,累计达到法定标准也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误区二:“隐蔽操作难发现”?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本案中,犯罪分子虽通过QQ群联络、线上交易等方式试图逃避监管,但仍被公安机关精准锁定并查处。
误区三:“等出事了再停手” ?
来不及!四被告人意识到可能涉嫌犯罪后曾想过退出,但此前行为已构成犯罪,认罪悔罪只能作为量刑参考。
法官提醒:
1、选择兼职时,务必核实工作内容的合法性,拒绝涉及“收集他人信息”“转卖账号”“刷单引流”等可疑任务。
2、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授权他人使用自己的社交账号,发现信息泄露及时报警。
3、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低门槛、高回报”的兼职保持警惕,避免成为犯罪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