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用心用情解民忧 释法明理促和谐
信访工作是法院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窗口。作为新任法官助理,在信访部门半个月的实践锻炼,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社情民意的脉搏,也深刻体悟到“司法为民”这四个字在信访工作中的千钧分量。
推开“连心桥”的门——从陌生到敬畏
“去信访室学习一段时间。”接到庭长安排时,我心中满是疑惑——法院还有专门的信访部门?推开那扇门,扑面而来的焦灼与期盼瞬间让我这个“新手”有些无措。这方寸之地,远非我想象中的“收发室”。前辈们高效流转着来自不同条线交办的信访案件以及内部风险排查表,一个个被精准地分发、交办、反馈。我很快明白,“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背后,是对各类信息的精准把握和无数次的沟通协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架好这座沟通民意的“连心桥”,容不得半点马虎。
用心用情:不只是程序,更是看见“人”
当我真正坐到信访办公室,才体会到信访工作的“难”。难点不仅在于诉求的纷繁复杂、涉及部门众多,更在于如何妥帖回应那份常常夹杂着委屈、焦虑或者怨气的“急难愁盼”。一位大爷反复诉说他遭遇的“不公”,我意识到,他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法律上的答复,更是一次被认真倾听的机会。我努力规范记录每一处细节,尝试用平和的语气去共情、去疏导。“用心用情”首先要“看见”坐在你对面那个具体的人,且能及时告知诉请的案件是否属于本院管辖、清晰转达进展情况,这些看似简单的程序性答复,往往是解开他们心结的第一步,刚开始接手的时候我免不了手忙脚乱,但在同事们的悉心指导下,也逐渐找到了“门路”。
释法明理:把专业术语化作“家常话”
面对难以理解专业术语的来访者,前辈们的“群众语言”让我深受触动。一位对判决不解、反复强调“不懂法”的大哥,情绪激动,他对法院不支持其诉求耿耿于怀。接访的法官并没有急于解释判决,而是仔细研读他的每一份材料,随后用方言耐心道:“老哥,好比讨债光说不行,得有欠条。打官司同理,你要求赔偿,可你交来的‘条子’里,找不到关键‘欠条’啊,法院只能依据现有证据来判,就没法支持你了。”大哥情绪渐平。前辈们就是这样把严谨的法条和复杂的程序,掰开揉碎,用最通俗的“家常话”讲清楚、说明白。这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将法律专业素养转化为化解矛盾、疏导情绪的真本事。“释法明理”这把金钥匙,其核心在于用对方能懂的方式传递法律的理性和司法的温度,从而真正化解风险,促进和谐。
半个月的信访部门“初体验”,如同一次深刻的洗礼。 它让我真切体会到处理好信访工作往往需要在耐心、细心、责任心上“求极致”,也让我感受到了司法为民最真实的温度与力量。这扇小小的“窗口”,教会我的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如何在法理与情理的交织中,努力去做一个用心倾听、用情沟通、用专业释疑解惑的法院人。未来,我将继续带着这份“用心用情、释法明理”的感悟,在每一次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交往中,传递好司法的公正与关怀。